close

你說:要先學會好好感覺自己的意象/願景,接著會引發出幫助你實現意象/願景的人事物,這時才需要去思考如何適切的給予,以促進彼此能量交換,你的意象/願景將在彼此適切給予交換當中創造出來。人類運作程序正確的順序應該是「意象/願景 > 思考 > 計畫 > 行動」,意象/願景和思考的順序不可顛倒。

我說:認同!使用『意象/願景』來啟動成功幸福人生的創造過程,遠比使用『努力/奮鬥』來啟動艱難坎坷人生的創造過程,要來得貼近幸福。但是,使用『意象/願景』之後的創造程序,可就不能再落回「解構思維式的思考 > 按部就班的計畫 > 控制與限制的行動」,那只會掉回自我內耗與錯誤嘗試的循環遊戲。建議改用另一種創造程序,「打破框架限制的思考 > 連結最高的計畫 > 開放所有可能性的行動」。
兩個顯著的案例分別使用以上兩種程序活出截然不同的兩種典型範式,一位就如Linus吳大師所說,很努力辛苦一輩子賺到足夠的錢財之後,卻長年過勞累積成病,還是不幸福、不快樂;另一位從來不過度努力,但不論想要什麼總能心想事成,總是過得幸福快樂。那位幸福的人是這麼執行創造程序的,當他看到朋友有一部單眼相機,自己也想要一部的時候,他會這麼做:

  1. 打破框架限制的思考:「那一部Sony EOS好像不錯!另外一台類單眼好像也很好,Leica也很棒!」「用存款自己買好像還夠,如果有一筆額外收入來買也很好,要是有人送我也不錯。」「有一部自己的單眼相機是很好啦,如果沒有,當需要的時候有人願意借我用那也可以。」
  2. 連結最高的計畫:「我總能在街邊、在景點、在山野看見許多美好的景物,我希望將我看見這世界的美好傳遞給所有人,讓大家都能有美好的感受。」
  3. 開放所有可能性的行動:「以前回家都走這條路,今天換一條路走走。」「路過以前上班的地方,很久沒去找前老闆聊天,進去聊聊吧!」然後,跟老闆天南地北亂聊,老闆主動聊到拍照的事,說他買了新的單眼相機,舊的那部相機就送給他吧。於是,心想事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ddie Q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